时间倏忽而过,年的第一个月匆匆结束。原来以为的开局会顺利些,现在看来并没有。
疫情在继续,糟糕的消息也没有间断:
一位25岁的女孩,因为心梗猝死;
一位23岁拼多多员工,在凌晨回家的路上猝死;
一位外卖骑手,两个孩子的爸爸,在送餐途中倒地猝死。
……
“猝死”这个触目惊心的字眼搭配在年轻人身上,不禁让人打个寒颤,我们也不得不将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个话题上。
年初,丁香医生曾发布《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根据报告中的数据,有大约53%的人曾担心自己会猝死,而年轻的95后和00后中,就有7%和9%的人甚至每天都担心自己猝死。
图源:丁香医生《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明明是精力值和体力值最充沛的年纪,为什么担心自己猝死?
前段时间,央视新闻一则报道中提到,我国每年有60万人猝死,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这些人表面上看不出毛病,但其实他的身体已有一定的病变基础,比如潜在血管问题、心脏问题等,就像布下的地雷,踩上一脚就能引爆。
这些导火索是什么呢?熬夜、酗酒、情绪激动。01那些你明知故犯的不良习惯
“熬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几乎每年都有那么几次霸榜热搜。“熬夜猝死、熬夜失明、熬夜中风”的新闻也经常被长辈们拿来教导年轻人:要早睡早起,拥有充足的睡眠。
年轻人都懂,年轻人不做。直到身体发出某种信号,年轻人才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猝死。
心慌、心脏偷停、心肌梗塞这些越来越吓人的字眼,变成症状出现在身体上时,熬夜的代价就产生了。因为熬夜,我们的身体感到疲劳,交感神经兴奋性会增加,这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心跳突然加快,或者心脏咯噔一下。
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症状,当它出现时,就是身体在发出警告。更有甚者,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过高,就会导致给心脏供需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进而引发心肌梗死。
图源:央视新闻
生死不是小事。以前我们可能以为,熬夜就是长两颗痘痘,眼睛干涩一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现在我们需要严肃点,要清楚的知道熬夜和“死”神相伴,睡眠不足是有可能猝死的。
有研究表明,睡眠在6.5—7.4个小时之间的人群,死亡率是最低的;而低于4.5或高于9.5个小时,死亡率就会倍增。
所以无论如何,请你保证每天至少7个小时的睡眠。
除了睡眠不足,过量饮酒也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一大导火索。
大量饮酒会导致心肌严重损伤,也会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甚至有可能引发酒精性的心肌病,增加猝死风险。
就像年初那位心梗猝死的女明星一样,她才25岁,她本应该有大把大把的时光去感受这个世界,但因为饮酒这个不良的习惯,父母痛失爱女,我们也不禁叹惋这年轻生命的终结。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开玩笑说,年轻就是要造作起来,可是造作不表示要以生命为代价。
啤酒杯里泡枸杞被当作“朋克养生”,一边喝酒耍酷,一边养生图一个心安吗?大可不必。如果真为自己的健康着想,不如戒酒试试,更不要去学劝人饮酒的“酒桌文化”。02情绪控制,年轻人的必修课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熬夜和酗酒,情绪激动也被当作引发年轻人猝死的一大导火索。
近几年,当人们谈论起健康问题时,已经不局限于身体的不适,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了心理健康上。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表明,情绪问题已经成为年轻人最大的健康困扰。受访者中85%的人认为自己可能患有或曾经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躁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物质成瘾及其他心理疾病。其中,占比最高的三项为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图源:丁香医生《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大家都说情绪控制是成年人的必修课,可是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合理释放情绪。
压力,焦虑已经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在释放情绪过程中很可能引发愤怒。“气死人了”这句话并不是玩笑,人在愤怒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一种叫“心碎综合征”的疾病,这就有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急性病变。
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愤怒的情绪当中时,心脏发作的风险是平时的4.7倍,而脑卒中的风险是平时的3.6倍。
这些数字并不是用来吓唬人的,而是用来告诫我们自己,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用“学信测评”对自己的情绪稳定性进行测试。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