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一个新闻,20岁大学生连续熬夜引发爆发性心肌炎。
驻马店20岁大学生小张在连续熬夜数天之后,出现低热的症状,本以为是简单的感冒,没想到病情持续加重,随后被紧急转医院。
经检查,医生判断是暴发性心肌炎,并出现心衰症状。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就是,很可能出现死亡。
包括前不久看到B站一位年轻员工因过年期间被要求加班,在晚上9点到早上9点的工作强度下,初五凌晨脑出血猝死。
类似的新闻,都会让人看得心有余悸。
印象中,这类熬夜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
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当中有的源于长时间工作,即每周工作时间≥55小时,也有的是因为自身生活习惯不规律。
说得不好听,是自己作的。
大学期间,我也算熬夜熬得很凶的。有时会和社团小伙伴吃完宵夜后还会去KTV唱通宵,第二天早上吃个麦当劳早餐,再回宿舍补觉。
包括期末考试,考试前一晚都在集体“熬鹰”,通宵复习。此前没怎么好好复习,临时抱佛脚。
这样的熬夜倒不是说有多好的复习效果,更多是给自己一种安慰心理。
但那时年轻,熬夜熬得动。近几年和大学同学聊起天,偶然间问起如今都是几点睡了,纷纷都摇着头说熬不动了,但凡晚点睡,第二天的脸色就残得要死,甚至还会有头痛、头晕、胸口痛、低血糖的症状,这事就可大可小了。
正如那句话说的,“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熬过的夜,迟早是要还的。
熬夜终究是一种透支未来的生活方式,终究会把自己掏空的。
有人说,熬夜是为了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当中有四种情况:
一是为了及时行乐。好看的好玩的太多,有的人不知不觉就看手机看到天亮。
二是为了自我补偿。白天被工作、学习等事务占用了太多时间,只有晚上才属于自己。所以为了不亏待自己,宁愿敷着最贵的面膜,也要熬着最长的夜。
三是因为抑郁焦虑,精神压力太大,看着天花板失眠。
四是出于逃避心理,因为逃避白天里不愿意面对的人或事,宁愿延长夜里清醒的时间,不想一睁眼继续面对烦心事。
可能你会觉得熬夜玩游戏、看小说、追剧很爽,但实际上,这些快乐都是以折磨自己为代价的。
或许你会说,平时熬夜,周末补觉就好,或者第二天精神状态还好,就没有问题了。
但肤色暗*、黑眼圈加重、心悸、口渴,再到上面所提到的更加严重的身体症状,都是身体最真实、最本能的反馈,无声地告诉你:
再这么熬夜下去,你的确不够爱你自己。
熬夜的坏处,我们都懂,但很多时候仍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晚睡,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侥幸的、报复性的、补偿性的心理,觉得晚点睡没什么,触手可及的快乐更重要一些,或者是就这么一次,应该没什么吧。
但谁又说得清呢,明天与意外,哪个会来得更早一些。
生活会有很多无法控制的时候,比如因为加班,或者偶尔的外出,我们不得不晚归、熬夜,我们可以尽可能避免的是报复性熬夜,即出于一种图一时的快乐而逞强的熬夜,这属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
毕竟过度补偿,往往其实无法给人真实情景的安慰。熬夜过后,我们好像也没觉得真的很快乐,反而是更进一步的空虚。
我相信,有的快乐是以折磨自己为动力的,熬夜这种就是。更持久稳定的快乐,是顺应天时,符合自然规律的。后者所带来的体验,更为人所称道。
所以,新的一年,爱自己,从不熬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