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精录大小陷胸汤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117.html
《大小陷胸汤》陷胸汤所对应的情形乃:又有痰气之凝结,不在心下而在胸中者,其凝结之痰气,填满于胸膈,壅塞于肺中,以致呼吸几近停止者。此为结胸之险症,原非寻常药饵所能疗治。——题记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

大陷胸汤方

大*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阳病,脉浮且脉动数,条文中的解释是有表证且有虚热。加上头痛发热、微有盗汗、恶寒,这是典型的太阳表证了。这时候医师用了下药,这是误治。

用了下药,理应津液变虚,所以这个动数脉变成迟脉,这就是运行迟缓的脉,津液虚,“胃中空虚”了。胃虚则会有气机不调的反应,诸如嘈杂、嗝逆、心下不舒、烦乱不眠,这里谓之“客气动膈”。“短气躁烦”,也应该是因胃虚津虚所致。“心中懊侬”,是偏向于虚烦的反应。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这个阳气应该解释为津液更为恰当,是在体表攻邪的津液因误下而陷于内,于是结在了心下,如果有硬结,再加上前面说的“膈内拒痛”,也就是痛不能按,那就是结胸了。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生结胸,会怎么样呢?那就有可能发生以下这些证:“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这是湿热*疸,茵陈蒿汤的主证。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水热不结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那就会郁于周身而成湿热*疸。所以各种病证之间是有联系的,异果同因,并非孤立。关于这几条茵陈蒿汤的主证我们到后面再专门来讲解。

医圣设方,竣下之剂,往往设有二方。大陷胸有丸药,药力偏缓;也有汤剂,药力偏速。承气汤也有大小承气汤。以承气汤为例,临证为了稳妥起见,先用小承气汤,如果中病且病不解再用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和丸亦守此法,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用白蜜与否。

下面就是大陷胸丸方的条文了。

《伤寒论》第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这一条讲结胸的治法。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是指表病不能下,因为气血正向体表汇聚排解表证,若下之,气血被强行拉向内里,势必不能再兼顾表,于是表的邪气挟津液必定内陷形成结胸。这个结胸事实上是水热和邪气结在了人体的中间位置。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若发于阴呢?三阴病都不能下,若下了,便会形成痞块。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若是误下,气血还是会往上往表走,若能量不够走不上去,就会和邪气一起结在一个位置。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里的“痞”应该指的是藏结。

所谓“下之太早故也”的意思是,有表证是不能下的;哪怕同时有里证,也要先表后里,一上来就下,自然是下之太早。

“结胸者,项亦强”,项强是因为脖子里的筋缺津液失养所致,当有表证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结胸也会这样呢?其实原理是一样的,有表证,体表消耗大量的能量,颈筋失养;有结胸,人体也会调集大量的能量去攻这个结胸,颈筋也会失养。所以说,“下之则和”,将结胸下了,就不会项强了。

大陷胸丸是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此证水热胶结,势甚于上。项强如痉,故用苦咸寒之大*、芒硝,泻热破结;甘遂峻逐水饮,破其结滞,合硝*以疏通水热之胶结,为本方之主药;葶苈子泻肺,杏仁利肺,使肺气开豁疏利,水之上源通畅,其凝结于高位的水热之邪,随气泻下,而荡涤无余。本方是逐水峻剂,又恐一掠而过,不能尽除其邪,故配以白蜜之甘缓,又每次只服一九,更使峻剂变缓慢。

大陷胸丸的制剂与众不同,系采用煮丸之法,并配用白蜜煎服,使药力缓缓而行,留于胸中,驱邪而不伤正,此乃峻药缓攻之法。盖热痰结盛非峻药不能逐饮破结,而邪居上位,又非缓剂不能搜尽上之邪,故遵“在上者,治宜缓”之意,变大陷胸汤为丸剂,以荡涤之体,为缓和之用,所以本方是峻药缓攻的代表。方后注曰:“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这与大陷胸汤方后注曰:“得快利,止后服”显然有汤峻而丸缓之意。

本证是属大结胸证,邪结偏上位者。本方是大陷胸汤之缓剂,服后“一宿乃下”。若不下者,可以继续再服,直至泻下邪去方可。但须注意,本方虽可“更服”,但也不可过服,以防伤正。


  

大陷胸丸与大陷胸汤证,皆属于大结胸证,应注意掌握其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有硬满疼痛,按之石硬,重者兼潮热大便秘结等。病性皆属热证、实证。但病位则有上、中、下三者不同。病位居上者,为邪结上位,见“结胸者,项亦强”,是大陷胸丸证。病位居中者,为邪结在中,见“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陷胸汤证。病位居下者,为邪结范围广,内涉于阳明,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病变从胸至腹,是大陷胸汤的重证。

凡“大陷胸汤”条下所裁之诸陷胸汤证,体质偏弱,正气偏虚,以及病位偏重于上者,可以本方化裁治疗。

就这个大陷胸丸来讲讲治实证的问题。治实证,诸如结胸、痞鞭、胸肋满痛之类,《伤寒论》里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辛开苦破”。也就是说用辛开和苦破这两类药:

辛开药,也可以叫疏散药。比如小陷胸丸里的杏仁就是典型的疏散药,取其辛散之气把痞结散开;葶苈子也有辛开的作用,开水之痞结。小陷胸汤里的疏散药是栝楼,能宽胸散结,亦有苦破之力;小柴胡汤里治胸肋满痛的辛开药是柴胡和半夏,柴胡疏通,半夏化坚结。此所谓“辛开”。

“苦破”指的是苦降和攻破两个方法,是将痞结引而下行降下去或破下去。苦降药主要是*连*芩这两味苦寒药。大小柴胡汤用的*芩;小陷胸汤里用的是*连;泻心汤里是芩连同用。这两味药主要是苦降,兼有下破之力。攻破药力专的是大*芒硝,这两味药力量很强,能引起泻下反应,用于比较严重的坚结证。攻破药还有甘遂,这个力量太峻猛,是不可以轻易用的,除非很重的坚结证,而且偏阳证,也就是患者的元气和津液不虚的情况下才可用。癌症也好肝硬化腹水也要,如果对证是可以用这味药的。栝楼这味药疏散和苦破的作用兼而有之,所以用途较广,结胸、胸痹、胸痛彻背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用,比如小陷胸汤、栝楼薤白白酒汤。

附医案一则

有一个医生叫王季寅,他是清末的一个医生,平素就有慢性的胃痛。然后有一天出诊,可能吃得不合适吧,在回来路上,胃痛突然发作,这次的发作他感觉和过去的发作不同,痛如刀割,难以忍受。勉强回到家里,就把邻居的针灸医生请来,说“我这肚子痛得实在受不了了,你给我扎针吧”,扎针后针留了四个小时,腹痛也没有缓解。这个针灸医生说:“王大夫你这个肚子坚硬如石,恐怕用针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是内科大夫,自己开点药吧。”

他心想有两天没有大便了,痛得成这个样子,肚子又很硬,要不用用大承气汤,他就自己开了大承气汤,他又有药房,他是自己开业的一个医生啊,然后自己配了大承气汤以后,煮完了,喝完了,喝完了然后是排出一点大便来,可是肚子还是痛得那么厉害,没有缓解,他说看起来我需要再吃,然后又吃了一付大承气汤,没想到吃完第二付大承气汤以后,大汗淋漓,辗转反恻,心慌心跳,就要虚脱,然后急进独参汤一杯,好,正气恢复了,虚脱的症状缓解了,可是腹痛如故。这时候他就想,我这个病攻又不可,攻就要虚脱,补又不成,因为用完独参汤以后汗不出了,心慌心跳暂缓解了,肚子痛得又不能忍受,又在满床上打滚儿,补又不可,攻又不行,吾命至此,难道休矣?就完了吗?

这时候突然想到学医的时候,曾经背过《伤寒论》“从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一碰肚子,真是不可近,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说难道这就是大结胸证吗?难道这就可以用大陷胸汤吗?他当了半辈子大夫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没有经过这个事情,他也不会辨证,他想反正是我,既然大承气汤不行,那我就用大陷胸汤试试吧,决计死马当作活马医,可是大承气汤不就是大*、芒硝、枳实、厚朴吗?难道我把枳实、厚朴去掉,换成甘遂就能治我这个病吗?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试试吧,然后就用大*、芒硝,冲服甘遂末,他喝了这个药以后,发现这个药的作用,和大承气汤完全不同,大承气汤是喝完了,直抵少腹,不到半小时就拉了,吃了这个药,药力盘旋于胸膈之间,久久乃下,半日许,过了半天的样子,才泻下如棉油汁状碗许,显然上消化道有穿孔,有出血,所以大便有潜血,棉油是一种很黑的油,顿觉胸膈间宽畅疼痛缓解了,但是没有完全缓解,就觉得宽畅多了。

(他想)这才是找到了治我这个病的方子,过了半天再吃一回,胸膈间的疼痛再进一步缓解,第二天再吃,第三天再吃,最后发现肚皮软了,发现压痛、反跳痛消失了,而且能够吃饭了,(他想)这个药真好,最后他觉得肚子还有点不畅快,说我千万不能留根,再吃一回吧,没想到最后吃下这回药,刚咽下去就觉得心如掀,肺如捣,五脏鼎沸,五脏象开锅一样,随后心慌心跳,全身无力,大汁淋漓,又要虚脱,又急进独参汤一杯,总算正气又恢复了,肚子也软了,也不痛了,治好了这个病。

我们要说的是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治疗结胸证,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腹膜炎,这确实有效的。可是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剩下的骨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以伤正也,我们这个王先生开始用药,用大承气是不对的,所以他要虚脱,后来用大陷胸汤,用对了,但是中病即止,不可再用,没想到他要追穷寇,除恶务尽,要除根,所以最后这次吃完了(药),就伤了正气,幸亏他家有独参汤,他是大夫,否则的话,这不会导致不良后果吗?所以用这类方子,要中病即止。

《伤寒论》大陷胸汤后,又有小陷胸汤以治结胸之轻者。盖其证之轻,治之之方亦宜轻也。

《伤寒论》第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所谓“小结胸病”就是不太严重的结胸证。位置是正在心下,要按才会痛,不按不痛。

“脉浮滑”。滑脉是血管里面的血鼓鼓的,来去如走珠,像珠子一样滑利。滑首先说明充实,是阳证;结合上流利更说明有热。迟缓弦说明有虚寒。像珠子一样里面鼓鼓的说明血不虚,如果血虚,就算要亢奋起来也只能是脉管亢奋起来,形成弦脉和大脉,里面的血是鼓荡不起来的。

小结胸病多为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之痰相结而成。“正在心下”说明小结胸的病位比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的范围为小,仅局限于心下(胃脘部);“按之则痛”,说明小结胸的疼痛比大结胸为轻,心下硬满,按之始痛,不按不痛;“脉浮滑”,浮主阳热,其结为浅,滑主痰热,其结未深,属痰热互结,病势轻浅,故称小结胸病,治用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开结止痛。

小陷胸汤具有辛开苦降、清热涤痰散结之功。其中*连苦寒,能泻心下热结;半夏辛温,善涤心下痰饮;栝楼实甘寒滑润,除能荡热涤痰、导痰开结以下行之外,尚可助*连清热,协同半夏化痰。三药配合,相得益彰,使痰热各自分清,结滞得以开散。

本证与大陷胸汤证相比,则有大小、缓急之分。本证*连之清泄热结,轻于大*之泻热破结;半夏之化痰开结,缓于甘遂之涤痰逐水;栝楼实之清热润下,轻于芒硝之软坚泻实。故本方较大陷胸汤为缓,所以名小陷胸汤。可见方有大小,药有峻缓,同名“陷胸”而有大小不同。

小陷胸汤以栝楼为主药,并取先煎,后纳诸药,可增强化痰开结下行之力,故常见药后热除痰消,大便排出*色黏液,病亦随之而愈。栝楼甘苦而寒,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导滞滑肠、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的作用。

医圣张仲景有时用栝楼实,有时用栝楼根。因根与实的功用各有异同。用根者,根长于生津止渴、降火润燥,专治口渴;用实者,多以开结、化痰、通痹、止痛、降气,此之经验,临床当深入体会。

医圣张仲景用栝楼止痛除本方外,尚有《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栝楼薤白白酒汤和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痹疼痛,都以栝楼为主要药物。以上皆说明栝楼有化瘀止痛的作用。此外,栝楼也是治疗乳痈的常用药,与蒲公英、乳香、没药等同用,效果较好。常用栝楼配合当归、生芪、通草、漏芦等用来催乳。

 

小结胸证与大结胸证的异同

二者皆为热实结胸,但邪结有深浅,证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病位有大小,故有大、小结胸之分别,应进行分辨,论治才有准则。

大结胸证是热与水结,病位在心下至少腹,证见硬满疼痛;脉见沉紧,证重势急,所以治疗当泻热逐水,用大陷胸汤。

小结胸证是热与痰结,正在心下,证见按之则痛、脉见浮滑,证轻势缓,所以治疗当清热涤痰,用小陷胸汤。

小结胸病的“按之则痛”是指不按不痛,但临床上每遇到有不按亦痛者,不过痛势比较轻微,余在临床上就常遇到这类病人。

此外,除本条叙述的证候外,还可有舌红、苔*滑或*腻等,皆可作为辨证的依据。

小结胸证类似胃脘痛属于痰热致病者,采用本方治疗效果为佳。正如陆渊雷说:“小结胸与痞,俱是胃炎。故其证极相似,但小结胸多黏液耳。”若从小结胸证的表现“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来看,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的上腹部疼痛、胀满,以及上腹有压痛等症状和体征基本相符。


  

附:小陷胸汤腹诊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包括胁骨的下面的一点点,跟鸠尾骨下面一点点这一段,骨头的部分用手敲,骨头下面部分可以按一按,敲骨头会痛或按按会痛几乎是小陷胸汤就可以开了。

那你说这个小陷胸汤吃了治什么?什么都治!因为你有一个痰饮,一个热性的痰饮塞在这个地方(手指胸部),那个病花样很多,最直接用小陷胸汤的是咳嗽跟胃炎,有时候胃发炎并不是胃自己要发炎的,而是你那个胃被包了一个貂皮大衣才发炎,那个热的痰就是貂皮大衣,那个胃是给闷出炎来的,象你治胃炎要敲一敲有没有小陷胸汤证,有的话赶快开,把那个貂皮大衣剥下来,不然的话怎么消炎也没有用。

再来就是心脏病,也是因为心脏旁边痰饮太多,心脏很可怜,胃还动的小点,心脏像一个奥运选手在那边跑步,你让它包三层貂皮大衣在跑啊,所以啊,像心脏病、胃炎、咳嗽,都是因为胸胁之间有痰饮积聚在这里,所以你说这个人久咳不愈,敲一敲按一按,他会痛,那开小陷胸汤,这个咳嗽就医好了。

这一块(手指胸口部)有痰饮淤着,你这个人身体哪里都不会通,就像一些老人在家里面不小心摔了一跤,他跟你说他那个手拐到的地方每天都在痛,跌打师傅每天都给治疗,膏药也贴了,怎么也不好,那你敲一敲他胸口,如果痛,那是胸口再塞到,整个身体也不能通,吃小陷胸汤拿掉,“哎”~这个就好了,所以小陷胸汤是这样用的。

小陷胸汤是*连半夏栝楼实三味药,栝楼实同时去胸腔的痰饮跟淤血,所以伤科也用到。

所以啊,小陷胸汤的腹诊回去玩玩,说不定你找到了,就随便医好一个怪病,因为小陷胸汤的那个痰饮不拿掉的话,其他听起来很正确的医法都不见得有效,所以这个腹诊放在优先一点。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正在心下,不按不痛,敲敲骨头按按胃部,如果有热邪就会痛,不痛是别的汤证,实热才会有压痛,脉是浮滑的,我想因为偏上焦,多多少少是浮的,因为有热的痰饮,所以有滑脉,这个浮滑的脉临床上也可以接受的,但是浮没有,也没有关系,有滑脉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参看这个人有没有*舌苔之类的。

小陷胸汤很好用的,腹诊一下,胃炎、气管炎、心肌炎、冠心病、反正病机是这一路的都可以用,你按一按,按到就赚到了,老年痴呆按出来也赚到了。

讲到小陷胸汤的方剂结构,最要紧的一坨栝楼实,临床上用经方你要用的有效,一天的药要放到45克以上,栝楼实要捣碎才能打下胸口的痰,连籽子都要捣碎,如果籽子没有打破药效还是差,注意到这点这个方剂很有效。这个半夏因为没有生姜,所以要用热开水烫过(注:指的是生半夏),因为要用生半夏去痰饮效果好,把半夏打破用筛子在开水里涮七次。*连去湿热的,它可以作用在心的区块,无形的心,这样一个结构可以把热痰饮拔下来。

柴胡汤、大小陷胸汤、承气汤区别

柴胡汤的满痛是在胸肋位置。胸位置偏上,越往上越偏阳偏表,可以理解为里往半表半里过渡的区域;肋下是内空腔,也就是半表半里的投射区域,于是辛开药用的是疏通半表半里的柴胡,以及能去胸满的枳实。苦降药是*芩,*芩没有*连苦厚,质枯空,性味比*连轻。*连和*芩都可以清半表半里和里之热结,*连比*芩更偏向于走里一点。如果有肠道的热可佐少量大*而成大柴胡汤。

小陷胸汤的结实是正在心下,这个位置比单纯的里更偏上;比半表半里又要偏里一点,于是不用纯粹攻里的大*芒硝,也不用侧重走半表半里的*芩,而是用走里的*连苦降。小陷胸汤和柴胡汤里都有半夏,半夏散痰水之结和降水,是适用的。栝蒌实能散结也能苦降。

大陷胸汤(丸)结实的区域条文中说的从心下一直到少腹,位置更广阔,临证上如果在肋下,结得严重也是适用的。于是用大*芒硝来攻。因其结实更硬更痛,于是再加擅长破坚结,尤其是水结的甘遂。

承气汤是有宿便结在肠道,其痛在腹部,所以用攻里的大*芒硝。再加去腹满的厚朴。枳实和杏仁类似,既宽胸也下气,所以承气汤里佐有枳实,大陷胸丸里佐有杏仁。

栝蒌实这个药,历来都说宽胸理气。

就此可以把理气药做一个盘点,对比一下各自的作用。

先说厚朴,其气香燥,其味厚苦,厚苦走下,所以除腹满,理下焦之气。

枳实是橘类生涩的幼果,其性烈,既香烈通窜又苦而破下,所以破气最速,既除胸满也理下焦。枳实常和厚朴同用,一烈一缓。

杏仁既香而散,又润而苦,性质柔和,既宣肺气也通下焦,常做辅助药。

柴胡兼具辛凉香苦,皆属平和,所以宣通三焦,寒热不禁。

栝蒌实香苦而淡,偏寒。苦淡寒这三种味道都是降的。栝蒌实还略具辛香,能疏散宽胸,但绝不辛窜。所以是既降且散。其整体作用是偏里而趋下的,但又没那么下,没到肠道,基本上是作用于中上焦的里,小陷胸汤的心下就是这个区域。

附医圣的提醒

一、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脉浮大的不可下,如果下容易死人。因为脉浮说明病在表,有表证不可以下,要先表后里,这是大原则;《伤寒论》说的大脉是一种虚脉,就是脉外大内虚,事实上是津血虚的虚亢之象,当然也是不能下的。

二、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这里的烦躁是指津血虚的烦躁。相比烦而言,躁是津血更虚的证,偏向于躁乱的情志反应。这里应该是简文,联系上文看,意思应该是,津虚已至烦躁的也不能下,下之则死。

三、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延伸阅读日精录

《五苓散方》日精录

《白虎加人参汤》日精录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日精录

《小青龙汤》日精录

《大青龙汤》日精录

《伤寒论》杂记(一)日精录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日精录

《桂枝麻*各半汤》日精录

《桂枝汤变方之葛根半夏汤方》日精录

《桂枝汤变化法之葛根汤》日精录

《太阳病》日精录

《如何做一次全面问证》日精录

《刻脉》日精录

《解读几个重要经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