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因急性循环衰竭而导致多种脏器功能损害的综合,征,常危及生命,为常见急重症之一。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较为常见的有因败血症、肺炎、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所致的中*性休克;有因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所致的心原性休克;有因上消化道出血、脱水、急性肠胃炎等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还有因药物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在休克出现之前,病人先感到烦躁不适,但意识清楚,有的恶心,呕吐,面色发白,四肢不温,周身出冷汗,如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休克。
初起神志尚清楚,但反应不灵敏,面目表情淡漠,自觉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发凉而且紫暗,此时血压下降,高压降至10.6千帕以下,病人口干渴,尿量减少;休克进一步加重、血压继续下降,高压降至8千帕以下,病人呼吸急促并很快出现意识不清,陷入昏迷状态,有的则测不到血压。一般高压降至10.6千帕以下,脉压差小于2.6千帕,伴有上述症状,即可诊断为休克。
1.水沟
[部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穴。
[方法]仰卧位,常规消*,用26号或28号1寸毫针,针尖向鼻柱方向刺入0.5~0.8寸深,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持续运针1~5分,待休克征象解除后,留针20~30分,每隔10分运针1次。
2.内关
[部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方法]仰卧位,伸臂仰掌,常规消*,用26号或28号2寸毫针,针尖与皮肤呈75°角向心性刺入1~1.5寸深,待局部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持续运针2~3分,留针30分,每隔10分运针1次,待休克征象解除后出针。
3.百会
[部位]在头顶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方法]仰卧位,找准百会穴,用碘酒、酒精消*,用金属制七星针,打刺治疗。医者左手分开头发,右手持针,对
准穴位,用腕力轻快而均匀的弹叩百会穴,落点要垂直准确,重刺激手法,使之出血少许,消*干棉球擦净。
4.涌泉
[部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取穴。
[方法]仰卧位,暴露足底,取准穴位,常规消*,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直刺0.8~1.2寸深,捻转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再施以提插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持续操作2~3分,休克征象就可解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