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是足部麻木、发凉、足趾苍白,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疼痛、足趾破溃、坏疽、感染,甚至整个足部的感染和坏死,它最严重的症状是整个足部的感染和坏死,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导致病人截肢,感染严重会造成全身性的感染。
二、糖尿病高危足:
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
依据:
(1)符合糖尿病诊断
(2)具有下肢缺血的临床表现
(3)(3)辅助检查提示下肢血管病变静息时踝肱指数(ABI)0.9,或静息时ABI0.9,但运动时出现下肢不适症状,行踏车平板试验后ABI降低15%~20%或影像学提示血管存在狭窄。
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表现相符;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DPN:
(1)温度觉异常;
(2)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
(3)振动觉异常;
(4)踝反射消失;
(5)神经传导速度(NCV)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五、糖尿病足的分级——
我国专家依据机体组织抗感染能力及坏疽病变的性质范围、深度作为分级的依据和说明感染严重程度的依据,结合国内外分级标准,将糖尿病足按病变程度划分为0~5级,医院糖尿病足分级方法。
0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常表现为肢端供血不足皮温凉、颜色紫绀或苍白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
1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泡、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
2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延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趾皮肤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3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趾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4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骨髓炎,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Charcot关节病,部分足或趾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或坏死。
5级:足的大部分或足的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疽,肢端变黑,尸干,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一般多采取大截肢。
六、五招防糖尿病足——
(一)、修剪趾甲
1、剪趾甲时要在环境宽敞、光线明亮的情况下进行,防止误伤。如果年龄较大,视力较差,自觉不便或没有把握,要请家人协助。
2、趾甲不要剪得过短,应该与趾腹末端平齐。对足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剪得过短容易受伤,或者形成趾甲嵌顿而发生甲沟炎。
3、剪完后应该用锉刀磨平,防止形成毛刺,扎伤皮肤。
4、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来处理胼胝或趾甲。
(二)、洗脚
1、每天要洗脚,保持双脚清洁。
2、水温不要太高:不超过37℃,防止烫伤。
3、时间不要太长:一般5-10分钟,避免长时间泡脚。
4、用力不要太大:揉搓脚部皮肤时要轻柔,避免搓破皮肤。
5、拭干不要擦干:洗完后要用干燥、柔软、棉质毛巾轻轻拭干,尤其是足趾间要轻轻吸干,不要残留水分。避免使用干硬擦脚布擦拭。
(三)、保持通向双脚的血流通畅
1、坐着的时候,保持双脚抬高,避免跷着二郎腿或长时间交叉双腿。
2、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跳舞、游泳和骑自行车,避免跳跃、跳远等易增加双脚压力的活动。
3、加强足部皮肤按摩,改善足部皮肤的血液循环。注意按摩的力度要得当,用力过猛,容易损伤足部皮肤。
4、不要吸烟,吸烟会减少通向双脚的血流量。
(四)、保护双脚免受冷热侵害
1、天气寒冷时,确保穿上温暖的鞋子,以免冻伤。
2、慎做足疗、足浴、理疗等,以免发生意外。
(五)、控三高早戒烟
1.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2.戒烟
(六)、得了“糖足”如何治疗呢?
透皮治疗机制,药物向深丛扩散,以恒定的血药浓度渗透至组织,杀菌并干扰和破坏细菌生存所需环境。使病患区*性降低,而防御机能增强。使有危害的各种致炎因子,排出体外,使生理性体液增加,从而局部防御能力增强。增强骨与软组织的愈合。随*力的下降,循环的恢复破淤止痛、去腐生肌、肌生骨活、续筋接骨、壮固根基、使骨与软组织再生。
靶位体液渗透疗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有着神奇的效果,改善患病部位的内环境,从而改善患病部位的血液循环,治好病患!
金冠温馨小提示:得了病千万不要害怕,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这种疾病,医院特色靶位体液渗透疗法药物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呵护自己.病急不要乱投医,找对治疗方法是关键。要想找对治疗方法,就要多咨询,不要有担忧,您问的问题我们都会一一为您解答。直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者直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联系专业医师帮您分析病情,关于股骨头坏死、骨不连、骨结核、骨髓炎、淋巴结核、褥疮、皮肤溃疡、糖尿病足等骨病问题,欢迎咨询
医生